小荷尔拜因-吕策尔伯格《死亡之舞》全套高清图

16世纪著名的《死亡之舞》艺术作品,由小汉斯·荷尔拜因设计、吕策尔伯格雕刻的木版画。

  在之前的文章《一些拉丁语谚语的含义考据与派生用法》中简单提到了这个在16世纪的各类“死亡之舞”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但一直没能找到这个作品的高清全集。后来我发现一个丹麦的网站上收录了全部内容,还做了详细解释,于是我下载了全部原图并以PDF的形式整合到了一起。网站原址为:http://www.dodedans.com/Eindex.htm

  这套作品初版创作于1522年至1526年之间,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和著名雕刻艺术家汉斯·吕策尔伯格(Hans Lützelburger)共同创作的木版画,可谓是16世纪两位大师强强联手的典范。完整版共41+10张。以下是我按照剧情顺序,自己制作的目录列表,德语部分采用16世纪原文以对应原图上的标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1. Die Schöpffung aller ding (the Creation of All Things)	万物的创始
2. Adam Eua im Paradiss (Adam and Eve in Paradise) 亚当夏娃在乐园
3. Vsstribung Ade Eue (The Expulsion) 亚当夏娃被驱逐
4. Adam bawgt die erden (Adam Tills the Soil) 亚当在翻耕土地
5. Der Bapst (The Pope) 教皇
6. Der Keyser (The Emperor) 皇帝
7. Der Künig (The King) 国王
8. Der Cardinal (The Cardinal) 红衣主教
9. Die Keyserinn (The Empress) 皇后/女皇(现代德语为kaiserin,二者都可以指,下面的王后女伯爵等同理)
10. Die Küniginn (The Queen) 王后/女王
11. Der Bischoff (The Bishop) 主教
12. Der Hertzog (The Duke) 公爵
13. Der Apt (The Abbot) 修道院长
14. Die Aptissinn(The Abbess) 女修道院长
15. Der Edelman (The Nobleman) 贵族
16. Der Thumherr (The Canon) 司铎
17. Der Richter (The Judge) 法官
18. Der Fürspräch (The Lawyer) 律师
19. Der Ratssherr (The Senator) 议员
20. Der Predicant (The Preacher) 传教士
21. Der Pfarrherr (The Priest) 牧师
22. Der Münch (The Monk) 僧侣
23. Die Nunne (The Nun) 修女
24. Dass Altweyb (The Old Woman) 老妇人
25. Der Artzet (The Physician) 医师
26. Der Sternensecher (The Astrologer) 占星者
27. Der Rychman (The Rich man) 富人
28. Der Kauffman (The Merchant) 商人
29. Der Schiffman (The Sailor) 水手
30. Der Ritter (The Knight) 骑士
31. Der Groff (The Count) 伯爵
32. Der Altman (The Old Man) 老人
33. Die Greffinn (The Countess) 伯爵夫人/女伯爵
34. Die Edelfraw (The Lady) 女贵族
35. Die Hertzoginn (The Duchess) 公爵夫人/女公爵
36. Der Krämer (The Peddler) 小贩
37. Der Ackerman (The Peasant) 农民
38. Dass Jung kint (The Young Child) 小孩子
39. Gebeyn aller menschen (Bones of All Men) 众人的尸骨
40. Dass Jüngst gericht (The Last Judgment) 最后的审判
41. Die Wapen dess Thotss - Gedenck das end (the Escutcheon of Death - Remember the End) 死神的纹章盾徽 - 记住一切的结局
42. Soldier 士兵
43. Waggoner 马车夫
44. Gambler 赌徒
45. Robber 强盗
46. Blind man 盲人
47. Beggar 乞丐
48. Drunkard 酒鬼
49. Fool 愚者
50. Young woman 年轻女人
51. Young man 年轻男人

  1526年的初版是40幅木版画,这个版本被称为“印刷校样版”,即“Printer’s proofs”或”proof impressions”,此版本不含有“占星师”,可能是为了凑40个的整数;而1538年出版商梅尔基奥尔和加斯帕.特雷克塞(Brothers Melchoir and Gaspard Trechsel)兄弟在法国里昂正式出版了这套木版画,补上了缺少的“占星师”。虽然吕策尔伯格在1526年去世,荷尔拜因在1543年也去世了,但后续的一些艺术家在大约于1545年至1562年的时间中,在模仿两位大师风格的基础上又向其中陆续增添了士兵、车夫、赌徒、强盗等十幅作品。共同组成了41+10的完整作品集。这部作品集被后世的许多画家临摹或参考创作过。其中一些经典篇目如“骑士”、“富人”、“士兵”等,更是广受欢迎。

  据说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被法国名为维达尔·德·贝卡尼斯(Vidal de Bécanis)的宗教审判长(General inquisitor)下令禁止,可能是认为它有丑化宗教人士的嫌疑。有必要说明的是,当时正值宗教改革最为激烈残酷的时期,在荷尔拜因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也就是1525年,德意志中部爆发了著名的闵采尔农民起义,最终于1525年5月15日的弗兰肯豪森战役(Battle of Frankenhausen)中,7000名农民起义者被诸侯联军包围,约5000人被杀害,各地起义也均在一年之内遭镇压。在德意志文化圈出生长大的荷尔拜因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事,这部作品直到12年后即1538年才有人在法国出版,也很可能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

  关于“死亡之舞”的背景已在前文中叙述过,在此不赘述。从荷尔拜因这41幅画来看,故事是从亚当和夏娃的传统圣经故事开端,而死神则在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就开始跟随着他们,即死神从此常伴人类。接下来则是社会各个阶层的角色被死神拖入死亡的场景。死神既动作滑稽、又所向披靡,且不止出现了一个,沙漏也是一个几乎和死神并排出现的元素,暗示着生者时日无多。虽然死神最终带走了所有人,但我们仍能在其中隐约看出作者的创作倾向——死神在带走穷苦百姓的时候显得较为礼貌、平和;而在带走那些作威作福、目中无人的角色时则是生拖死拽、百般嘲弄。作者甚至直接描绘出这些角色的恶行现场——如【17.法官】中展现了一位收受贿赂的法官;而在【8.红衣主教】中更是直接展示了红衣主教出售赎罪券的场景,其中的批判意图可谓直截了当。也难怪这部作品被那位审判长当成了眼中钉。

  而值得注意的是倒数三张图片(即39、40、41),在【39.众人的尸骨】中,绘制的是经典的题材“死神胜利”的场景,所有人都已死去,只剩下得胜的骷髅们吹起了乐器敲起了鼓;而在【40.最后的审判】中,上帝终于出现,人类又似乎重新复活了。而骷髅们则全部消失,故事也没有明确交代这些大获全胜的死神究竟怎么样了。是上帝像在《浮士德》中制裁墨菲斯托那样一般,阻止了死神的阴谋大计,并让死去的人们都得救了吗?作者没有明说。不过整个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整部作品的主题可以看作是以死神的元素复刻了传统的宗教故事。

  而最后一张图【41.死神的纹章盾徽】,则是荷尔拜因为死神这一主题设计的纹章形象,并将这个纹章放在1538年版本的最后,这是那时的“死亡之舞”作品中的一个常见的做法。这个图片伴随着一条圣经中的引用,即武加大本(Vulgate)中的《西拉书(Sirach)》第7章节的最后一句:

…in omnibus operibus tuis memorare novissima tua et in aeternum non peccabis.
…无论你做任何事情,都要记住最后的结局(这里指的当然是死亡以及最后的审判),这样你就永远不会犯大错。

  最后额外说一点,上面说的《西拉书》又称《便西拉智训(Ecclesiasticus)》,中文也通常翻译为《德训篇》、《次经传道书》(并非《传道书》)或《智训》。此书在天主教或东正教圣经中为旧约中的【正典】(Canon),也就是正式篇目,但在新教中则属于【次经】(Apocrypha),而非正典篇目。因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圣经》以新教圣经居多,故《西拉书》通常无法在一些圣经中找到,属于是圣经不同版本的问题。

【次经】即Apocrypha或Deuterocanonical Books,有时又称作“伪经”、“旁经”、“外经”等,中文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通行翻译,但需要指出的是,“伪经”这个翻译是错误的。

真正的【伪经】应该写作Pseudepigrapha,字面意思是“伪名书、托名假作”,即假冒其他作者之名号而创作的作品,目的是增加作品的可信度。而在【次经】的名称中,Apocrypha的词根是“隐藏的”的含义,Deuterocanonical的字面意思则是“第二类正经”。一般在宗教历史学上认为,Apocrypha也是真正的古代犹太经典著作,与正典具有同等的地位,故在宗教意义上也具有同等的信仰价值,只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有被列入后世一些不同宗派、不同版本的圣经中。像《西拉书》、《犹滴传》这类就属于Apocrypha。20世纪如死海古卷等一些重要古籍的出土,侧面说明了仍可能存在没有被发掘出的次经,也说明即使是古代的希伯来抄本圣经也绝非只有一个标准版本。综上所述,次经是真经,不是伪经。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 Copyrights © 2019-2024 Caelica

请我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