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Warcraft、StarCraft以及Minecraft的原意的小考

从词源上简单分析一下这些某某craft的真实含义。在探讨词汇的本意的同时对一些命名和翻译作了评价。

下表是这几个经典游戏的原名,以及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翻译:

原文 简体中文(zh-CN) 繁体中文(zh-TW)
Warcraft 魔兽争霸 魔獸爭霸
StarCraft 星际争霸 星海爭霸
Minecraft 我的世界 當個創世神
World of Warcraft 魔兽世界 魔獸世界

1. craft是什么意思?

  现代英语中,craft的直接词源是古英语(Old English)中的cræft或kreft。它们被认为是来自于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中的kraf-,这些词汇最早的意思是指“力量”、“体力”、“能力”(见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craft )。现代德语中,用kraft表示力量、力气、精力等。后来在古英语中演变成表示某种能力、技巧、艺术、才能等的含义。17世纪后出现表示船只的含义,再后来衍生到与某种特定功能或技能相关联的物品、装置、工具上。现代英语里带-craft的词汇基本上均可以对应到以上的一种解释,如:

巫术(witchcraft),即女巫(witch)所拥有的某种能力或才能、技巧;
治才,治国方略(statecraft),即在管理国家(state)上的技术或能力;
手工艺、手工制品(handcraft或handicraft),即与手相关的技术,或与手工技术相关联的制品;
航空器/航天器/船舶(aircraft/spacecraft/watercraft),即能够在air/space/water中发挥特定功能的装置或设备;
气垫船(hovercraft),具有悬浮(hover)能力的一种特定装置;
职业技能(tradecraft),trade这个词本身最早有“行当、职业”的含义,类似于tools of the trade(这句话接近于我们说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的金刚钻)中的用法。故tradecraft即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本领或能力。在二战中还派生出“谍报技术”的含义;

2. Warcraft和StarCraft

  回到游戏话题上,先解释暴雪的Warcraft和StarCraft。(这里注意以下所有的大小写用法,在暴雪游戏中,StarCraft的C是大写的,而Warcraft与World of Warcraft都没有大写其中的C)。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warcraft和starcraft都不是游戏作者自造的,而是英语里已经存在的词汇。warcraft的原意是指战争中所运用的技术或技巧,即skill in warfare,或是the Art of War的字面意思;而StarCraft(1998)发行在Warcraft I(1994)及Warcraft II(1995)之后,通常认为,StarCraft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Warcraft命名方式的承袭,而其大写了C,是因为starcraft本身并不是生造的词汇,其原本含义接近于占星术(astrology),即“与星星(star)相关的技术或才能(-craft)”。C的大写很明显是一种防止歧义避免混淆的措施,从这里也能看出StarCraft这个命名还是比较严谨的。但因为这并不是starcraft的原意,故严格来讲StarCraft是一个自造词。这也是为什么Warcraft没有做大写C这个处理,是因为它使用的就是原本的含义。根据之前说明的craft的用法和对Warcraft命名方式的承袭,我们可以将StarCraft理解为【在星河太空中(作战)的技艺】。

3. Minecraft

  接下来是Minecraft,首先它确实是一个自造的词,这个词汇的本意应理解为【挖掘开矿的技艺】。Mine在这里既可理解为名词“矿物(显然不可能是其他含义)”,亦可理解为动词“开采、挖掘”,结合Minecraft的游戏内容,这两种解释都有符合前文的构词方式的理由,不过作动词解释的适配性更好一点,因为Minecraft中除了开采矿物以外还能够开采其他东西。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craft不是动词“制作、合成”,而只是一个词尾(-craft),否则不符合英语中常规的构词规则,若强行理解为动词,则Mine & Craft才会是正确的命名方式。至于Minecraft的名称到底对暴雪的游戏有没有借鉴,有人认为创始人Notch可能参考了StarCraft,我个人也倾向于有,但Notch本人从来没有在正式场合说明过这点,故不得而知。

4. World of Warcraft

  虽然Warcraft的游戏名称确实使用了“战争技术”的含义。但World of Warcraft显然不是World of warcraft,不应该被直接理解为“战争技艺的世界”。World of Warcraft发行于2004年。2003年的《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WarcraftⅢ: Frozen Throne)》发行后,此时“Warcraft”这个IP已经具有了成熟的市场规模,应当认为Warcraft这个词也派生出了自己的含义。故World of Warcraft应理解为【于前作Warcraft系列的世界观基础上——所构建的世界】,即“Warcraft世界”。

5. 对通行翻译的想法与评价

  必须强调的是,对于影视、游戏娱乐文化中一些关键名称的翻译,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所谓对错的,只能说有优劣好坏之分。游戏或是影视作品的种种名称有时候通常更会选择去意译,而不是直译,也是考虑到很多词汇并不能很好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如汉语),因为对于电子游戏或是影视作品这样的娱乐产品来说,一个响亮、简单易懂且朗朗上口的命名对于商业运作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做到这一点的重要程度已经远超过其原文本身的真实含义。故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传统的“信达雅”框架不再生效,重点则其实移到了“宣传”上,这其中的一个优秀的翻译结果甚至可以彻底抛弃掉“信”。一直有些争议的“我的世界”是不能算作错误翻译的,我们不能拿本意去套意译,甚至我认为这个翻译还算可以。又如我们看到“Tracer”这个词本身既不“猎空”也不“闪光”,“Optimus Prime”里既不擎天,也没有柱子,但能说它们翻译错了或翻译的不好吗,是很难讲的。

  其实不仅翻译如此,游戏制作者在给游戏命名的时候,也会遵循某种潜在的“商业规律”:例如曾经我在机核网看过一个统计了Steam上所有游戏的名称的项目,然后将词汇的出镜率做一个排名,前五名分别是War、Space、World、Dark、Heros。他们说,要是将前五名综合起来写一个游戏名称,那就会变成——《黑暗太空世界:战争英雄》(World of Dark Space: War Heroes),听起来是很带劲,当然也很俗套,但电子游戏娱乐相关的产业命名确实很多情况下就是这么运作的。

  最后是我个人对本文开头列出的游戏原名、以及现在市面上通行的翻译结果的一个很主观的个人评价,会淡化游戏本身取得的成绩,更多从名称角度去考虑,满分按5分,首先是原文部分:

Warcraft:3分。优势在于开头直接就是上面说的游戏名一哥“war”,晴天霹雳当头一棒;劣势在于带war的游戏数不胜数,这个名称也没能说明出是哪一类war,难以突出这款游戏独有的特点。其实Warcraft最早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以人类战兽人为卖点的游戏,说白了就是在罗马vs蛮族的原型上又套了一些美洲印第安人的设定,当然也直接参考了《魔戒》以及桌面游戏《战锤》等作品。只是估计暴雪当初在命名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IP将来能做那么久。

StarCraft:3分。优势在于暴雪的前作Warcraft II已经在RTS上初露锋芒,继续使用-craft的命名方式很容易让玩家能联想到这是一款同公司制作的太空未来题材的全新RTS游戏,Star也点明了主题内容相关的元素;劣势在于,这让这个词汇变得比Warcraft更加难以理解了,相比起Star Wars这样简单明了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不能看懂这个star和craft在这里究竟想要说什么。

Minecraft:2分。虽然这是一款相当成功的游戏,但从命名上却很难吸引人,这个自造词实在是显得有些过于生硬、晦涩了,加上Mine这个词汇本身对玩家也没有特别强的吸引力;要说优点可能就是在于让人能联想到Warcraft和StarCraft(这两个游戏那个时候还相当出名)。

World of Warcraft:5分。虽然Warcraft本身并不是那么易懂,但经过暴雪多年铺垫后Warcraft这个名字已经在玩家群体中深入人心。从来电子游戏和“世界”似乎都有着无限的亲和力,游戏名称中带着“世界”自然有着很好的吸引力,而这款游戏的目的正就是要带给玩家们一个Warcraft背景下的MMO世界。而其缩写WoW——就和LoL一样,也是相当好记,这在宣传上是很有优势的。

  再是中文的翻译部分:

魔兽争霸/魔獸爭霸:3分。优势在于“争霸”一词纳入了War所带来的特点,“魔兽”这个词汇从流行文化的角度看也有些冲击力,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款以奇幻题材的作品,算是对起到了对Warcraft世界观的一个扩展解释的作用;劣势在于,合在一起后的“魔兽争霸”略微有些偏离了游戏本身的内容,其实并不是“魔”和“兽”要争霸,而是“人”和“兽”在争夺生存空间。“魔兽”这个叫法也不太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如2008年著名的反互联网娱乐纪录片《战网魔》中更是以标题《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抓住了这一噱头大加批驳。至于“魔兽”的翻译本身其实来自于台湾,最早1994年的Warcraft I中只有人类联盟(Humans)和兽人(Orcs)两个可以选择的势力,用魔兽故事里面的术语讲就是洛丹伦联盟和旧部落两个阵营。其中人类联盟一方因为具有“牧师(cleric)”和“魔法师(Conjurer)”两个可以施放魔法技能的单位,因而人族被称作了“魔族”,加上与之敌对的兽人族,就变成了“魔兽争霸”;但事实上,兽人族在Warcraft I中亦拥有“死灵法师(Necrolyte)”和“邪术士(Warlock)”的法系单位,能召唤出邪恶的怪物,这样看他们似乎是要比人族更“魔”一些的…

星际争霸/星海爭霸:5分。这个翻译真的非常出色,首先它补全了原文中为了和Warcraft格式严格对齐从而缺失掉的“War”的这部分含义,星际/星海突出了游戏最大的主题,争霸本身也相当贴切:因为故事背景中的三个种族确实都有在这片星区中称王称霸的计划或倾向。而关于太空争霸题材多说一句,1997年正好上映了一部火爆的科幻电影《星河战队(Starship Troopers,原著小说通常称星船伞兵)》,内容也刚好是人类在外太空和异种虫族发生战争的故事,而《星际争霸》于1998年发行后,作为一款当红的电子游戏当然立刻吸引到了大量原本就对《星河战队》感兴趣的用户群体,甚至导致有激进的《星河战队》铁杆粉丝认为《星际争霸》是在抄袭《星河战队》的艺术设定。20世纪后半叶也正好是种种“太空歌剧”类文艺作品最火热的黄金年代,此时将翻译定为“星际争霸”,是相当适合的。

我的世界:4分。优点在于这种表达方式点出了游戏的很大一块主题,这确实是一个玩家能够随意编辑掌控的沙盒世界。缺点在于光看名字的话很难想到进一步的玩法,“我”究竟要在“我的世界”里做些什么?

當個創世神:5分。很优秀的名字,这个游戏在“创造模式”中,玩家扮演的就是“创世神”一般的人物,就算是在“生存模式”,世界上往往也只有玩家这样能够改造世界的人(村民:villagers lives matter!),那不是神还是什么?这个用法不仅告诉玩家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你可以随意编辑、改造,祈使句的用法也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对小孩子们来说,因为游戏本身也十分子供向(Minecraft在ESRB中的评级是E10+,而Warcraft和StarCraft都是Teen)。

魔兽世界/魔獸世界:5分。经过前作的铺垫后“魔兽”当然也在中文玩家圈子里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于是到了World of Warcraft上,可以说是没有理由不翻译成“魔兽”的。世界也是直截了当地告诉玩家这就是一个游戏世界,而且相比于“魔兽争霸”,这回真的是既有“魔”又有“兽”了。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 Copyrights © 2019-2024 Caelica

请我喝杯咖啡吧~